查查配配资 “我害怕对妈妈好一点,她又会像以前那样伤害我……”

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06天查查配配资
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5个词条
“如果能对父母说一句话,你最想说什么?”
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交流会,心理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。
有人轻声说“我想让妈妈歇一歇”,有人红着眼眶讲“我想让爸爸看看我”。
片刻宁静后,一个低哑的声音从角落飘来:“妈妈,如果可以,请你放过我吧。”
我循声望去,那个蜷缩在阴影里的女孩,眼神空洞得像一口深井。
她讲述妈妈如何逼自己上补习班,如何在全班同学面前辱骂自己,如何把自己的朋友都赶走,如何一点点撕碎她青春期的自尊心。
她的话像一根刺,扎进在场人的心里,也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。
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的孩子,大概就是这样子——
习惯把自己裹成“刺球”,眼神空洞,拒绝对视,唯有在某个被命运掀开伤疤的时刻,才会小心翼翼地红了眼眶。
回家的路上,我反复回忆着女孩的表情,不断思索着一个问题:
那些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的孩子,后来都怎么样了?
还记得前不久刷到的一个故事,帖主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,单亲的生活环境让母女二人过得并不十分顺意。
一年多前,在帖主生病失业,遭受双重打击时,母亲却决然地逼她搬走。
帖主跟母亲断联了一段时间,直到出国前才在机场匆匆见了一面。
面对母亲的嘘寒问暖,帖主的心里五味杂陈,分别后的回眸,见母亲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,帖主顿时不知所措,自责和慌乱一起涌上心头。

帖子里,她说了一句让人很心疼的话:
“我觉得自己好狠心,可我又害怕自己对她好了之后,她又会像以前那样伤害我。”
从评论区拼凑的日常看来,帖主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,甚至还得安慰妈妈、强迫自己顺从妈妈。
现在的她,或许能理解妈妈的不容易,却始终无法和过去和解,也走不出心里的伤痛。
我们不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评价一个单亲母亲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人养大孩子确实辛苦,用极端方式逼孩子“自立”,可能也有苦衷。
可对这个受伤的女孩来说,自我挣扎的戏码不断在她身上上演,谁也不知道,她还要被这段原生伤痛困住多久。
有人劝说,分开也是一种解脱,成全自己,也成全父母。
可这世上,又有多少孩子,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,重获内心的自由呢?
那个在心理交流会上放声大哭的女孩,又该怎样治愈自己呢?
01
那些受伤的小孩,早早就成了“大人”
原生家庭的伤口,往往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。
心理学中有个词叫“亲职化”,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时,孩子就会被迫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,做父母的“父母”或者“另一半”。
那些从小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的孩子,像是被按下了“加速成长”的按钮,被迫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不属于他们的重担。
《无声告白》里的莉迪亚,为了满足母亲“成为医生”的执念,从小假装热爱科学,把自己活成母亲期待的模样。
她在日记里写:“我多希望能说‘我不想再学了’,可妈妈眼里的光会瞬间熄灭,那是我不能承受的重量。”
也许身为大人的我们不曾察觉,孩子的共情能力,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很多。
网友@慧慧分享了自己的故事:
从上小学开始,父母大吵大闹的场景就越来越多。
好几次慧慧放学回家,都能看见母亲在厨房一边抹泪,一边收拾一地狼藉。
小慧慧心疼妈妈,所以她接受了妈妈每一次的哭诉,也接受了妈妈所有的抱怨。
连那句妈妈挂在嘴边的“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”,也被她牢牢记下,认为自己才是母亲不幸的罪魁祸首。
后来的慧慧总是承担起母亲“丈夫”的角色,对妈妈言听计从、有求必应。
直到后来走入婚姻,母亲的阴影仍不断困扰着她。
产后抑郁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里,母亲只来看过她一次,说的还依旧是对父亲的不满。
慧慧说,自己好像从记事起就没有童年,别的孩子睡前听妈妈讲故事,而她睡前听到的,永远是母亲声泪俱下的控诉。
慧慧从小就被母亲绑定成“情绪配偶”,心理年龄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。
她习惯性地照顾身边人的感受,就像照顾妈妈一样,却在自己需要倾诉时茫然无措。
那些被迫早熟的孩子,用童年换来了看似懂事的外壳,而他们的内心深处,或许永远停留在了渴望被爱的年纪。
02
选择离开的他们,不是在叛逆,而是在自救
越来越多地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“断亲”这个词。
那些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的孩子,一旦决定“断亲”,势必会被贴上“不孝”和“白眼狼”的标签。
可是,对他们而言,转身离开,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呢?
和开篇的帖主一样,杜杜也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。
小时候父亲对他极尽打骂,把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在他身上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父亲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的不妥,于是便“软”了下来,对杜杜的态度也有了好转。
但这带来的折磨和痛苦,却丝毫不减从前。
杜杜说:“过往的一切,我不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,但我好像也不能允许自己恨他,因为他也是个可怜人,而且他也在变好。”
杜杜说,现在对他来说最大的困扰,就是父亲的养老问题。
单提供经济支持,不复相见,杜杜觉得太绝情、太不孝;
可若是和父亲搬到一起住,自己又会很痛苦。
想到以前的三天一小吵、五天一大吵,想到那些童年里忘不掉的创伤,杜杜的心仍然会被狠狠揪住。
不得不说,离开原生家庭的过程,就像一场漫长的蜕皮。
那些受伤的孩子,他们一边对抗着“孝道”的社会规训,一边在孤独中缝合自己的伤口。
其实,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,亲情不一定要靠朝夕相处来维系。
同事小陈和父母矛盾不断,生活习惯、观念都不一样,在一起总是吵架。
后来他选择搬到别的城市,定期给父母生活费,偶尔视频联系。
慢慢地,小陈发现,适当的距离,反而让彼此的关系缓和了。
他说:“分开后,我们都轻松了,反而能心平气和地聊天。”
选择离开,需要很大的勇气,但若结果向好,或许你会看到一番全新的景象。
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,与其别扭地绑在一起,倒不如保持能够产生美的距离,各取所需。
真正的孝顺,不是一味地顺从,是在看清现实后,找到一种对双方都好的方式,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也让父母过得舒心。
03
余生的活法,不由世俗规训,就由自己定义吧
作家田岛阳子,在46岁那年才鼓起勇气反抗母亲的控制。
在《以爱的名义支配》这本书里,她写下了自己的经历:
从小母亲就以“爱”的名义安排着她的一切,直到中年,她才明白,自己其实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里。
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,挣脱束缚,最终幸运地找回了真正的自我。
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,需要莫大的勇气。
但那些走出来的孩子最终会明白:余生的剧本,从来不必按别人的期待书写。
犹记得十七岁时读过的那本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,塔拉・韦斯特的故事,让当时的我感同身受。
她在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,父亲偏执的控制欲和母亲的懦弱,让她度过噩梦一般的童年。
当她偷偷自学考上大学后,家人轮番上阵,指责她“被魔鬼蛊惑”,哥哥甚至对她施以暴力。
但塔拉在书中写道:“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,我的人生属于我自己,那些以爱为名的枷锁,我有权挣脱。”
我很庆幸,在最不知所措的年纪读到了这样的文字,也很感激那些在我面对原生之痛时,对我施以援手的人们。
在面对母亲病态的精神控制时,有个声音告诉我:“你可以不遵守,也可以不原谅,不必被听话懂事裹挟。”
那句话像一束光,支撑了我很久很久,以至于让年少脆弱的我第一次拨云见日,有了重新活一次的勇气。
面对原生家庭的伤痛,或许那些受伤的孩子应该更自私一些,把利己放在首位,怎么舒坦怎么活。
既然如此,余生的活法,就像书里说的那样,就由自己说了算吧。
04
我的朋友圈里有位叫“暖阳”的妈妈。
她会大方在动态里承认自己对孩子发过脾气,会蹲下来听女儿讲幼儿园的“小烦恼”,甚至会和孩子一起制定“家庭道歉日”。
有次她分享女儿画的全家福,配文是:“宝宝说,‘我的妈妈不需要完美,因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’。”
说实话,每当看着那些温暖的分享,我会苦涩地幻想自己是生在那个家庭的孩子。
但做一个受害者,远比做一个动身改变的人简单得多。
这些幻想过后,我们终究需要学着与过去和解,与自己和解。
请相信:当你开始重新“养育”自己,当你愿意为自己撑一把伞,曾经的伤痛,终究会变成照亮你人生的光。
作者:如青,温暖如初,青涩慢染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股票网 萌娃齐聚秀才艺,解锁摩擦力的小秘密!《优妈育儿堂》精彩来袭
- 下一篇:没有了